微博@凯雷:
(资料图片)
上周参加一个短视频平台的座谈,谈论如何打击网络上的不实信息,我给出的回答是:“按新闻规律办”。
在打击的同时,抓住头部,抓住媒体,快速熔断,快速响应,这是不二法门。虽然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媒介构成的格局,传统媒体风光不再,但信息传播、新闻报道的客观规律并没有实质改变,过去成功的经验依然有指导意义,传统媒体一样可以在新的媒介结构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些天,资深媒体人胡锡进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当然持相似观点的不仅仅是像我、胡锡进这样所谓的利益相关者,微博CEO这样的互联网行业大咖看法也与此接近,其在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讲演中即清晰表明了这一点:
在良好的媒体融合发展基础上,我们仍应当提升媒体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尤其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突发热点事件中,媒体应第一时间跟进报道,第一时间定调,充分发挥定盘星的作用。这不仅可以稳定军心,提升媒体公信力,更助于政府开展互联网深度治理。
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初向社会告知的应当是媒体,如果权威发声没有及时发布,在以信息传播速度为标志的网络时代,自然会有大量的各类自媒体发声,从各自角度填补信息缺口,诸多网民只能消费非权威的自媒体内容,继而影响媒体的传播力、互动力,乃至社会公信力。
回顾此前的热点,无论是轰动一时的成都49中事件,还是全网热炒的胡鑫宇失踪案,最终一锤定音的不是一家媒体,也不是自媒体,而是中央和地方的媒体持续跟进报道的矩阵,信息矩阵一旦建立,几近失控的热炒狂欢流量顷刻土崩瓦解。但仍要承认,有很多的热点事件没有处理好,“烂了尾”。
这些烂尾事件已经成为舆论场中如鲠在喉的“鱼刺”,每当类似的事件发生,此前烂尾的热点事件就会一遍又一遍地被舆论提及,难以化解。
在热点事件中常常有不止一根“鱼刺”,而是一排“鱼刺”耸立,这说明无论是报纸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都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而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主角,就是主流媒体。
无论是从媒体融合的进程还是从底层建构的力量来看,主流媒体拥有天然的权威性、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监督报道是主流媒体从未离身的利器。如来去所言,可以在重大社会事件、突发热点事件中发挥“定盘星”的作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传统媒体“异地报道”的退场,自媒体就被推到了“异地监督”的前台。但自媒体很大程度上是以流量为第一目标(虽然传统媒体也有流量的KPI需求,但毕竟还有合规制度、监管部门等约束机制兜底),导致的结果就是部分自媒体观点猎奇、极端化、甚至为了流量不惜胡编乱造,最终败坏了大众对整个泛媒体圈的信任。这也是今年以来网信办开展“自媒体报道社会事件”专项治理行动的一个大背景。
国内热点事件、突发事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排除热点事件叠加、别有用心之人操作、不实信息泛滥中生发出更大的舆论乱局,真实的舆论世界中勃于热点,亡于不实;生于忧患,死于宕机;兴于危机应对,死于“躲猫猫”。近些年多起舆论事件的教训更表明,要敢于说话、敢于引领,同时要有懂专业、懂媒体、懂互联网的“定盘星”出手,这绝非大V和自媒体的工作,而是媒体,尤其是中央媒体、全国性媒体这些权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
实际上,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前因后果尚不明晰的阶段,一些常年身处报道一线,经验丰富的媒体记者完全可能凭借过往实地采访的经历,了解的第一手情况去勘破那些明显错误或者违背业内常识的谣言,而这种素质和能力也是多数自媒体所不具备的。因此,我完全赞同老胡“适当给媒体记者松绑”的看法,记者在互联网上对相关社会事件的发声不应当被一刀切地禁止。
身为大V,我沉浸在报业与互联网中二十年,从不否认自媒体的力量,从不轻视自媒体涌现带来的创新与价值,但面对突发事件,如果没有权威媒体发声(包括不同层次发声),必然形成“信息缺口”,导致乱象丛生。历史总是在扬弃中前行,如何让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共治共建的下半场提升存在感,发挥公信力,或许正是应对当下充满不确定性舆论场的关键一步。
希望人人痛恨的流量乱局不再上演,希望在下一个热点事件来临时,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及时地回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