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文/郑婉纯

爱,是一切艺术品类千百年来始终咏叹着的主题,在不同作曲家笔下,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流露,而演奏家的二度诠释又赋予了作品新的魅力。2023年5月20日晚,张薇聪、黄秋宁两位钢琴家再度携手,以爱为名,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以双钢琴的形式诠释了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舒曼、勃拉姆斯四位作曲家关于“爱”的不同述说。

众所周知,合作者之间的默契程度是双钢琴音乐会顺利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过,这对于张薇聪、黄秋宁两位演奏家来说显然不成问题。一方面,两位钢琴家除了同事、合作者的身份以外,其实还是师徒,张薇聪曾是黄秋宁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时的室内乐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近年来,两位钢琴家已多次合作举办双钢琴音乐会,与付艺霏携手演绎的双钢琴与定音鼓版本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力度与温度共同塑造出的“光明”,在疫情频发的那段时间里,予众多听众、乐迷以无形又无穷的力量与温暖......长期的相识相知与合作造就了她们俩之间不言而喻的默契,而这种默契的配合也在当晚的音乐会中尽显,在黑白琴键上落指为情。

当晚音乐会的选曲集中于以浪漫主义著称的19世纪。上半场,演奏了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与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号双钢琴组曲《音画幻想曲》(作品5),其中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原为管弦乐曲,配器是这个曲子最出彩的一点,如何用两架钢琴再现出丰富的音响色彩以描摹牧神之梦境,考验着演奏者的功力。

当晚,张薇聪和黄秋宁双钢琴版的首演无疑是成功。第一钢琴由黄秋宁演绎,轻柔、略带克制的触键与张薇聪温润而有力的第二钢琴相合,加之彼此细腻的音色处理,将现场的听众带入牧神甜蜜而梦幻的飘然仙境。而后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幻想曲》,熟悉老拉的听众朋友们都知道,他的曲子往往具有史诗般的壮阔,情感较为复杂,这首《音画幻想曲》也不例外,整部作品以宏观到微观的表述方式,从云淡风轻到个人情感的波澜,逐层变化,当晚,两位演奏家的合作是有带来惊喜的,对于音响层次的把握、音色的玩味以及结构的整体构思可圈可点,我想,这得益于两位钢琴家在室内乐领域的长期实践与浸润。四首曲子中俄罗斯风土与拉赫玛尼诺夫的个人情感交织,一种深沉中略带忧郁的情意在两位演奏中的诠释中渐渐流出......

相对于德彪西与拉赫玛尼诺夫对色彩、画面的描摹,下半场,所演奏的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作品则更倾向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的变幻予以抒情,两位演奏家互换声部,所带来的《行板与变奏》(作品46)、五首《圆舞曲》(作品39之1、2、11、14、15)、《海顿主题变奏曲》具有极高的表现力,负责第一钢琴的张薇聪把控整体的速度、节奏变化,黄秋宁始终面带微笑予以配合、烘托,时而跳进,时而跳出,轻快的节奏与浪漫的情感相互交织。

整场音乐会将近1个半小时的演奏,对于演奏家的体力是很大的挑战,下半场,在一些快速的段落中,可以感觉到所呈现的声音效果偏薄,不过,总体而言,两位演奏家较好地诠释了每个变奏段落之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既相互映衬又鲜明对比。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首《海顿主题变奏曲》,这部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经典之作”的作品由主题、八个变奏和终曲组成,音乐内容十分丰富。每个变奏都有各自的音乐语言,无论从速度、情绪、性格、织体、力度、戏剧性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变化。当晚,双钢琴的合作赋予了这部作品更为丰富的音色和深厚的表现力,其中第一钢琴均匀而又统一音色的三连音配合第二钢琴旋律形成两条灵活交错的旋律线条、以及第二钢琴伶俐的跳音、紧凑的三对二、多声部线条的交替进行所带来的紧张度与强烈之律动感令人印象深刻。今年恰逢勃拉姆斯190周年诞辰,对作曲家的经典之作进行再诠释无疑是最好的致敬。

在“520”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牧神午后》甜蜜而梦幻的爱、《音画幻想曲》深沉中略带忧郁的爱、《行板与变奏》中亲密且浓郁的爱、五首圆舞曲以及《海顿变奏曲》中勃拉姆斯对爱情美好向往的流露与现实中对克拉拉之爱有意地克制在两位演奏家的诠释中飘然于音乐厅,给当晚申城的观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当勃拉姆斯的“终曲”结束时,现场响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最后,在乐迷们热情的鼓动下,两位钢琴家二度登台返场,带来了贝多芬艺术歌曲《ich liebe dich(我爱你)》以及勃拉姆斯的《圆舞曲》。那时的音乐厅外,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在夜空中尽情地闪耀着光芒,而音乐厅内,亲人、友人、恋人,万般众象在音乐会的余韵中相视而笑,同美好的音乐一样,都是关于爱的无言述说,款款深情,真挚动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