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晚,“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在山东博物馆启幕,三星堆青铜人面具亮相。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7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博物馆承办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展览聚焦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诞生的关键阶段、重点地域,涵盖了山东、河南、湖北等8省31处遗址的335件(套)文物。展览为期3个月。

新黄河记者获悉,本次展览展出的335件(套)文物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也是这些来自8省31处遗址的文物首次汇聚到一起展出。值得一提的是,出土这些文物的31处遗址中,有18处遗址曾入选不同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关资料图)

此次展览着力展示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重点描绘早期中国文明的历史样貌,力求让观众了解“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最新进展,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增进公众对中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起源发展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展览分“文明肇始”“变革融汇”“万流归宗”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文明肇始”展现的是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距今约5300年—4300年)。在这一阶段,不同区域的文明犹如满天星斗、多姿多彩,彼此间又密切交流互动,共同绘就了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的早期画卷。在这一单元中,重点展出良渚遗址等长江下游考古发掘成果,长江中游的石家河城址、鸡叫城遗址等考古发掘成果,以及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发掘成果。

第二单元“变革融汇”展现了“历史转折的时代先声”。在距今4300年前后,文明进程出现转折,兴盛一时的长江、西辽河流域进入低谷,黄河流域崛起,区域社会渐成实体,趋于成熟,呈现出“万邦林立”的景象,历史的步伐跨入了古国时代的晚期阶段。这一单元展出了海岱地区龙山文化文物,陕西石峁、山西碧村等龙山时代城址的发掘成果,以及融合四方的巨型都邑——陶寺,陶寺遗址文明要素完备,筑城建宫、礼乐发端、王权显影,进入了早期“国家”的行列。

第三单元“万流归宗”展现了夏商王朝的恢弘气象。二里头文化辐射四方的王朝气象,殷墟遗址的煌煌殷都气象,都在考古成果展中得以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单元中还展现了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在商王朝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熠熠生辉的同时,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发达的地域文明,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其代表之一。自上世纪三星堆“一醒惊天下”之后,近几年的新发现再次惊艳世人。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了古蜀文明的丰富内涵,更是见证了三星堆遗址与其他地区密切的文化交流互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有力实证。

同时,新黄河记者了解到,7月10日山东博物馆微信公号对外发布公告,2023年7月11日至8月31日期间,延长开放时间,即提前半小时开馆,延后半小时闭馆。开放时间具体如下:每周二至周日:8:30-17:30(16:30停止入场),每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原标题:8省31处遗址的335件(套)文物首次汇聚一堂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值班主任:田艳敏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钱欢青 江丹 石晓丹

责任编辑:高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