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表彰先进,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宁波市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先进表彰大会,表彰了一批劳动者。
他们中有在平凡岗位上刻苦钻研的维修工,有甘愿“007”的90后“农一代”,有从医20余年仁心仁术的好医生,有亲历杭州亚运会场馆平地起“高楼”的建设者,也有攻坚克难引领行业发展的创业者……他们在各自领域兢兢业业,真正让劳动精神熠熠生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五一”前夕,潮新闻联合宁波市总工会,推出《致敬劳动者》专题,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致敬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劳动者。
人物名片:董绉绉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重症医学科(东部)主任,主任医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住院部的重症医学科(ICU)比任何科室都要安静,这里住着全院最危重的病人,生死一瞬间。
这里有两个病区、36张病床,一年收治危重症患者1200余例;全科配备21名医生,82名护士,患者、医生、护士的比例为1:0.58:2.28,远高于普通科室的配比,也足以显示ICU任务之繁重。
外界对ICU医生有一种称呼,叫“暗夜行者”,亦即危急状况随时可能发生,不分昼夜。董绉绉和102名同事,守护的就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ICU是重症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手术前,进行综合治疗的第一站;也是肝移植手术后,稳定生命体征和维护移植肝功能的第一站。因此,ICU的治疗对于整个肝移植手术而言,十分关键。
时间回拨到2017年,一天晚上9点,刚结束会诊从象山县回来的董绉绉,形色匆匆地赶到了医院。病房内一位肝移植术后首日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移植肝久久不能进入状态,全身多处渗血,循环难以维持,血氧饱和度低,肾功能也开始衰竭……
看着他和旁边一位等待移植的患者,外科主任也眉头紧锁。因为团队刚得知又分配到了一个新的供肝,如果判定此患者的移植肝无功能,将立即为他再次行肝移植手术。同时,另一位患者也就失去了移植的机会。
此时,压力都加在了董绉绉身上。他绕着病床走了三圈,陷入沉思……最终,综合评估后,他大胆决定:通过内科手段让患者度过难关,新肝留给下一位患者。
之后,董绉绉在病床边守了一夜。他运用床旁血透技术严格管理出入量、调整用药剂量、稳定内环境、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终于,移植肝逐渐开始发挥作用了,患者的生命体征也趋于稳定,度过了有惊无险的24小时。更让董绉绉欣慰的是,另一位接受肝移植的患者手术也非常顺利,两位生命垂危的患者成功“闯关”。
“在ICU,经常要面临生死抉择,压力非常大。”董绉绉坦言,这非常考验医生的业务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好比扑点球,训练有素的球员会根据对手的一个眼神、习惯,下意识地做出判断。”
但是,下意识的判断往往来源于丰富经验的积累。身为科室“掌门人”,董绉绉尤其注重科室医护人员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明白肩上的重担,“我们多付出一点,对患者就意味着多一分生的机会”。每天早上,他都习惯早到半小时单独提前巡房,待科室医生早交班时,他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日常工作中,他也特别注重总结复盘,与同事一起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ICU的压力,还来自于心理。高强度的工作,危重患者的绝望,家属的期盼,都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应对。“ICU医生,要先学好矛盾论和实践论,抓住主线和主要矛盾。”董绉绉说,有时看到一些重症患者,难免心生波澜,但至今他都清晰记得,20年前刚入职时老师的叮咛,如今他也是这样严格要求科室医生的。
“以身作则,严于律已!”在这样的高要求下,董绉绉和团队一次次圆满完成了援鄂、援疆医疗任务,以及年初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后的救治……
事实上,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压力,不止在于直面抉择时的艰难,还来自于病患。进入ICU的病患及其家属,内心常常是绝望和极度焦虑的,董绉绉也总是会想尽办法疏导。从事重症医学20余年,他还摸索出了一套“画大饼”的技能。
“下诊疗决策时,必须要决绝;但治疗过程要温情,给患者传递正能量。”董绉绉回忆了一起2013年的病例,当时一位40余岁的男子在老家修缮房屋时,被倒下的墙体砸中胸椎,导致高位截瘫。
患者入院后一度非常绝望,董绉绉除了每天给他做两次气管镜吸痰助力早日康复,还经常安慰他、鼓励他。“出院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有时他来医院就诊,即便坐着轮椅不方便,也坚持来看我。我们还约定,通过好好康复训练,下次再见时,他能站起来。”董绉绉说。
正是类似一次次将患者从奄奄一息拉回到美好生活的努力,更加坚定了董绉绉救死扶伤的初心。“时刻准备着,尽量救活每一个经过自己手的病患。” 董绉绉坚定地说。
如今,在院党委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东部院区重症医学科自2015年11月创建至今,已发展成了浙东地区唯一的肝肾移植监护病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