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提到:"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这句话的意思是描绘刘邦当时建立了汉朝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在封臣论赏时就明确的提到,要给那些帮助过自己建立江山的人们一些丹书铁卷。这个丹书铁卷,也就是人们在电视剧当中所看的免死金牌。在汉朝时期,丹书铁劵第一次被运用开来,到了明朝时期被推上了顶峰。


(相关资料图)

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中央集权制度时,也效仿刘邦要在开国大典上封赏一些有功之臣。其中李善长就是被封赏的大臣之一,李善长拿到了朱元璋的免死金牌。那么李善长到底是谁呢?李善长出生于公元1314年,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在明朝中央集权制度成立,时还担任过左丞相,可以说地位之高已经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等级。

现在人们在史书中去看李善长,很多历史学家对于李善长的描写都非常的恭敬。比如说,人们一直在提到李善长时,就会想到这是一个从小就喜欢读书的人。所以很多历史学家描绘李善长时,都会用到足智多谋、预见性很强、有才有德的一位伟人。

人们常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很好的去形容李善长。因为李善长经常喜欢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但是对于很多事情,却有很高的遇见能力。比如说,通晓法家思想之后,李善长经常会在朋友们面前预知未来的一些大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往往都不是开玩笑,李善长说什么就准什么。

这件事情很快也让李善长在江湖中拥有了很高的名气。然后朱元璋就一直想要拜见李善长,然后来到了滁州,并且平定了滁州的内乱之后。朱元璋第1件事情就是想要去拜访李善长。李善长这边的准备工作做的也很好,主动前去迎接和拜见朱元璋。朱元璋一看这是一个识大体的人,然后对李善长一直都以礼相待。

并且让李善长帮忙管理一下文职工作,比如说管理文史书籍等等。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之后,朱元璋觉得李善长是可以重用的人,于是朱元璋最终对李善长投以了希望,问的第1个重要问题,就是:"你觉得天下大乱什么时候才能够平定呢?"

李善长这个人就特别会说话,然后就非常从容的去回答朱元璋:秦朝末年时期,刘邦也想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但是那个时候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刘邦却能够从天下普罗大众中崛起,说明刘邦这个人有自己的智慧。而反观刘邦这个人,他的性格比较突出,是一个非常豁达和大度,而且愿意用一些能人志士的人。

并且能够恪守自己的脾气,不会乱杀人。最终用5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一代帝王。直到现在,是人们今生所尊敬的对象。而元朝刚刚结束,现在的国家中和秦朝退出历史舞台时期的状态,其实是一样的。如果想要天下快速平定,为何不能够效仿刘邦呢?李善长这句话并没有直接的去告诉朱元璋自己的建议,而是举了一个例子。

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样的表达方式相对而言也比较婉转,让朱元璋在好好思考之后,也觉得李善长非常富有智慧,而且还觉得李善长的建议特别有道理。从这件故事当中,大家也可以看出,李善长并非是一个没有脑子的人。而在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之后,朱元璋于公元1367年时,将李善长为了宣国公,后来又当上了御史中丞。公元1370年时,朱元璋又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并且授予了丹书铁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免死金牌。

而且这个免死金牌,在李善长家族当中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世代相承,也就是说李善长的家人们也会因为李善长的亲属关系,可以继承这一份荣耀。乍一看,好像李善长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这一辈子、这一家族都光宗耀祖了。但是李善长在1390年时却迎来了凄惨的结局。

这一年李善长已经77岁,有人将李善长的一些谋反罪名和一些证据,全部如数呈现到了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懂得珍惜自己手中权力的男人,自己打江山已经不容易,现在还要威胁到自己守江山的稳定。任何威胁在朱元璋眼里,都会被无限放大,蓝玉案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这时候李善长的证据被放在了朱元璋面前,完全就是板上鱼肉认任人宰割,而李善长也在公元1390年,因为谋反罪名而被斩杀。但是李善长的家人这时候就很急了,急忙将李善长的免死金牌拿出来,不料朱元璋却大笑道:你仔细看背面那5个字,原来,免死金牌的背面写了5个字,除谋反大逆。

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原谅,但是谋反是最大的错失,即便是拥有了丹书铁劵,依然不会被网开一面。最终李善长个人被处世之后,也被满门抄斩了,下场极其凄惨。如果去看李善长的故事,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有智慧,能权衡利弊的人。

但是李善长也有一些缺点,有历史学家表示,如果李善长能够改正自己身上善于嫉妒的特性,很有可能就已经成为大家眼中的贤人,也就是一个完美的人。李善长后来成为了开国功臣之后,变成了一个小墙头草,面对他人的诱惑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最后李善长并没有直接参与胡惟庸的谋反案,可是却处于知情不报的状态,最后朱元璋也不愿意用丹书铁卷去放了李善长,甚至直接斩草除根,将其满门抄斩。

关键词: